雷荇電機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與銷售微型減速電機、行星減速電機、微型齒輪減速電機、齒輪箱電機、微型直流電機于一體的現代化企業。公司以“打造行業領先的微型自動化傳動設備,幫助企業實現更完美的產品”為己任,致力于為國內外企業提供傳動設備和方案設計服務。
行業新聞
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新聞 > 詳細內容
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走向
2012-11-28 10:06:56
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一直不盡如人意。那么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現狀到底怎樣,制約機器人發展的因素有那些?機器人的使用與工人就業的關系如何?請看《機器人技術與應用》雜志社記者丁俊武同志就“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走向”問題對機械工業部科技司賴維德高工的專訪。
丁俊武(以下簡稱丁):賴先生,您好!首先感謝您在百忙之余接受我們的采訪。
賴維德(以下簡稱賴):別客氣。
丁:我國從“七五”期間開始研制機器人,到現在有十幾年的時間了,可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的使用情況一直不太理想,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賴:中國工業機器人現在的總裝機量約為1200臺,其中國產機器人占有量約為1/3,即400多臺。與世界機器人總裝機臺數75萬臺相比,中國總裝機量僅占萬分之十六。對中國這樣一個12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差距是很明顯的。裝機數量少,說明了我國的工業化程度與工業發達國家的差距大。因為工業機器人的誕生和應用發展是以工業生產高度自動化和柔性化為大背景的。除數量外,差距還表現在已有的機器人的利用率不高,以進口的弧焊機器人為例,據調查,完全正常運轉,充分發揮效益效益的只占1/3;另外1/3處于負荷不滿或不能安全正常運轉狀態,原因是生產管理及使用維護存在不合理現象或問題;還有1/3不能正常使用,這是由于機器人質量問題或缺乏備件,以及請不起外方維修人員造成的。機器人應用效果不理想,直接影響了用戶使用更多機器人的信心。
我國有組織有計劃地發展機器人事業,應該說是從“七五”期間的科研攻關及實施“863計劃”開始的,經過十幾年來的研制、生產、應用,從縱向看,有了長足的進步。目前在一些機種方面,如噴涂機器人、弧焊機器人、點焊機器人、搬運機器人、裝配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水下、爬壁、管道、遙控等機器人),基本掌握了機器人操作機的設計制造技術,解決了控制,驅動系統的設計和配置、軟件的設計和編制等關鍵技術,還掌握了自動化噴漆線、弧焊自動線(工作站)及其周邊配套設備的全線自動通信、協調控制技術;在基礎元件方面,諧波減速器、機器人焊接電源、焊縫自動跟蹤裝置也有了突破;于此同時造就了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技術隊伍。無疑,從技術方面來說,我國的機器人技術在世界機器人界已有一席之地,奠定了獨立自主發展中國機器人事業的基礎;從社會經濟角度來看,我國機器人技術的發展,為中、外機器人產品打開中國市場準備了物質和人員條件。
丁:機器人作為高技術產業,其投入是十分巨大的。您認為制約我國機器人發展的瓶頸是什么?如何進一步推動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
賴:制約我國機器人技術發展的瓶頸是市場,換句話說,就是對機器人的應用需求。這里面有些具體問題要解決。一是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機器人界要能提供質量穩定可靠,價格適宜的各類機器人商品,要做到這一點,產業化是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的必由之路,是擴大市場銷售(包括出口)量的前提,而現時,中國機器人的產業化還有一段路程要走;二是有關各方(包括主管部門和企業界)要加深工業機器人對穩定提高工業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快速滿足商品更新換代要求的突出作用的認識。才能有決心在工業機器人這一高新技術領域采取“高投人高產出”的戰略措施;三是要解決用好機器人的問題,主管部門除繼續鼓勵機器人研制生產單位和用戶緊密結合,堅持以實際應用帶動機器人技術發展的方向,使機器人發展從經濟方面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為建立中國自己的機器人產業做好準備外,在有關政策上,還應該向應用機器人的企業提供支持,例如在全國布點設立各類機器人的技術培訓中心,普及機器人技術知識和傳授使用維修技術、提供備品、備件,甚至出租機器人;另外,應給機器人用戶以經濟實惠,如提供貼息,低息貨款。甚至部分撥款,調動工業界使用機器人的積極性。
丁:要在中國大規模普及機器人,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是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大量應用機器人是否會造成工人的大批失業呢?
賴:關于工業機器人和工人就業的關系問題,需要著重解釋一下,任何先進的機器設備。都會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也就必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已被人類的生產發展史所證明。工業機器人也是一種先進的機器設備,與一般的機器相比,它只是自動化程度更高、靈活性更大,能代替人的部分體力、腦力勞動的自動化設備而已,并不能完全代替人的勞動。目前機器人從事的主要工作大多是一些不適合人的惡劣環境下的作業以及人們不喜歡做的單調重復性的勞動。當然,機器人的應用在把工人從繁重、惡劣的工作環境下解脫出來、提高了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的同時,也產生了工人再就業的問題。英國的一位著名政治家針對工業機器人問題說過這樣一段話:“日本機器人的數量居于世界各國之首,而失業人口最少;英國機器人數量在發達國家中最少,而失業人口居高不下”。這其中的道理,對人口眾多的中國也是適用的。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說過。“發展是硬道理”,我們應用先進的工業機器人來促進國民經濟更決發展。這也應該看作是硬道理。
丁:首鋼莫托曼機器人有限公司是我國第一家生產機器人的合資企業。它的成立,標志看國外機器人公司開始正式涉足我國的工業機器人產業,您對此是如何看的?
賴:首鋼莫托曼機器人合資公司的建立,對我國在工業部門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是有益的,也有利于我們直接吸收日本先進的機器人技術。關鍵是要保證產品質量,搞好示范工程,盡快消化吸收外方的技術,早日實現國產化,縮短國產機器人和世界名牌產品的差距。
丁:我社曾在去年舉辦過“全國青少年機器人愛好者繪畫大獎賽”,目的是為推動我國的機器人文化事業的發展盡點力,可是由于各種原因、效果不是很理想。我想如果我們整個社會對機器人的應用沒有正確認識的話,機器人真正實現產業化是很困難的。
賴:是的、要推動機器人文化的興起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做許多工作。首先,我國機器人界(包括官、產、學、研、用各方)要多增加接觸、交流,齊心協力,共同促進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建立和發展。要大力普及機器人的科學知識,充分利用各種傳媒(書刊、電影、電視、多媒體等)廣為宣傳,樹立對機器人的正確科學觀念;另外還需要針對學生、專業人員、企業家等各方人士舉辦各種內容的“機器人講座”,盡力解答不同階層存在的各種疑問;同時不要忘了娃娃們,可在少年宮、科技館及一些中學設立機器人活動小組,請專家們輪流講解、輔導、培養一批基本概念清楚、動手能力強、熱愛機器人事業的后備力量。只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中國的機器人事業就大有希望。